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 【48812】2023年8月15日新闻联播直播回放聚集国家大事重视民生热门!
- 《新闻联播》正在直播
- 【48812】腾讯网关于“明亮清明·优化营商网络环境”管理涉企业侵权告发公告
- 【48812】大同新闻网--网站运营
- 黑龙江新闻—中国新闻网
- 【48812】南宁新闻网简介
- 【48812】上海时间
- 【48812】今天十大新闻一分钟带你了解
联系我们
艾尚体育网页登录版官网首页
销售一部: 0531-84256567
手机: 13145311986 王
销售二部: 0531-84257567
手机: 13075376393 高
销售三部: 0531-81171863
手机: 15650015958 王
邮箱: zenglijixie@163.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济北开发区
韩玉洪:笔绘人生情系航运的多彩篇章
来源:艾尚体育网页登录版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2025-01-29 01:40:08
韩玉洪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长在宜昌九码头,与祖国一同成长。小时候,他本有着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憧憬,然而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却遭遇停课,学校关门,无奈失学。11 岁的他,生活的重担便早早压上了肩头,开始当起了 “边绳儿”,也就是在板车的车厢连着车把的旁边,挂一根绳子背到肩上,帮别人拉板车。这一拉,就是整整三年,宜昌的大街小巷,都布满了他拉车的足迹。那时候,板车很重,往往需要多一点力气才能拉得动,像他这样失学帮忙拉车的孩子还有很多。
虽然生活艰苦,但韩玉洪并没放弃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追求。闲暇时间里,他总会找工友们偷偷收藏的古典小说来看,像《三国演义》《水浒》这些经典名著,他都爱不释手。为了不影响家人晚上休息,他常常跑到候船室,或是躲在路灯底下,沉浸在书中的世界。而且,每当下大雨无法出工的时候,他就会跑去书摊上看娃娃书,那时候一分钱就能借一本,宜昌城区的书摊几乎都被他看了个遍,遇到很喜欢的图书,更是会反复阅读好几遍。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文学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他渐渐地爱上了文学,也暗暗立下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而这段艰难又充满书香的岁月,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高中毕业后,韩玉洪响应号召,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了当阳县王店公社,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时光,其中有一年还担任了公社宣传队长,负责文艺节目的创作。当时宣传队住在王店公司灯塔大队曾会计家,幸运的是,湖北省歌舞剧团来到当阳蹲点扶持,而韩玉洪所在的宣传队正是他们定点扶持的对象之一,就这样,韩玉洪和省歌的演员编剧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共同相处了好几个月,这段经历也让他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文艺创作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在宣传队期间,韩玉洪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他自编自演的独唱歌曲《泥巴腿子当作家》深受大家的欢迎.歌曲里满是那个特殊年代知青们的质朴情感与对生活的热爱,歌词还发表在了湖北省群艺馆编辑的《湖北土地新歌》集里。这无疑是对他创作能力的一种认可,也正式开启了他创作生涯的早期探索,让他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为后来更丰富多元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韩玉洪为了读大学,选择当兵并进入了高原测绘部队。在新兵分配时,他被分到了汽车连当司机,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农村兵梦寐以求的好岗位。然而,韩玉洪心里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对连长诚恳地说,自己想要到测绘一线去,因为只有身处一线,才能更好地了解真实的情况,进而为写作积累素材。就这样,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机会,临时决定把自己的指标让给了其他农村兵。
不仅如此,后来部队推荐他去上测绘大学,可他看了专业后觉得不太理想,便再次放弃了这个能继续深造的机会。韩玉洪一心扑在写作上,为了可以通过文字把测绘兵的故事、经历呈现给更多人,他宁愿选择去条件相对艰苦的测绘一线,也不贪恋安稳舒适的岗位,这种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着实令人钦佩。
在部队期间,韩玉洪对写作的热情愈发高涨,业余时间都被他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行写作,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后来,他更是获得了全脱产一年的机会,专注于创作电影剧本。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他拜甘肃省歌舞剧团编剧康尚义为师,虚心向其请教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下,韩玉洪创作出了电影剧本《禁地解码》。这部作品以战友为原型,聚焦军事测绘题材,将测绘兵们不为人知的日常工作、面对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融入到了剧本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禁地解码》斩获首届 “八一杯” 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优秀剧本提名奖,同名电影也被列入拍摄计划,让神秘的测绘兵群体有机会在荧幕上一展风采,也圆了韩玉洪想要让外界知道并了解测绘兵群体的心愿。
上世纪 70 年代末,爱好文学的韩玉洪从部队复员,受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的影响,来到宜昌港务局参加工作,成为川江前辈水手作家鄢国培的同事,并追随其文学道路多年。
刚进入港务局工作不久,韩玉洪就被单位抽出来搞宣传。面对领导的器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写作,不辜负这份信任。为了搜集写作素材,他经常深入到港口的各个角落,与一线工人交流,明白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点滴。白天,他跟着工人们一起忙碌,观察港口的繁忙运作;晚上,便挑灯夜战,把白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为文字。
韩玉洪写起文章来十分拼命,在那个稿费还是重要收入来源的年代,他收获的稿费颇为可观,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上千元。当然,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稿费有时高有时低,可他从未想过放弃,始终坚守着对写作的那份热爱与执着,就这样在港务局一边工作,一边持续地进行着创作,不间断地积累着自己的文学成果。
韩玉洪在文学创作上成果斐然,他的作品频繁出现在众多知名报刊杂志上,像是《人民日报》《中国报告文学》《光明日报》等,发表的各类文学作品多达 500 多万字,新闻报道达 30000 余条,还有 10000 余幅图片新闻。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真实的生活的纪实文学,也有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还有饱含情感的诗歌、散文等。
在小说创作方面,他出版了多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例如 42 万字的科幻小说《鸽子花开》,以独特视角展现别样世界;25 万字的报告文学集《让阳光照亮星星的世界》,关注自闭症家庭故事,荣获第六届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还有长篇小说《铁血宜昌峡》,该书以抗日时期宜昌沦陷前后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大量进川逃难人群、进川厂矿设备和出川作战战士、军品辎重拥堵湘鄂川咽喉宜昌港时,盐商李德梦参与打通鄂西北盐马古道,成立土家族装卸大队参与大抢运,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入围第二届湖北省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此外,他的中篇小说《长江谣》荣登《延河》2019 年第 10 期中篇小说榜,并有幸与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同刊同封面。
在影视剧本创作领域,韩玉洪同样成绩突出,创作了多部影视剧本,其中《蓝色的桅杆》获湖北宜昌首届微电影唯一征文奖,电影剧本《禁地解码》更是荣获首届 “八一杯” 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剧本征集评选提名奖,并被列入拍摄计划。
在文学奖项方面,他也屡获佳绩。160 多万字报告文学获 2012 年度长江杯网络文学比赛奖,散文《浮光跃影》入选《大地上的灯盏 —— 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2018》,网络作品计 40000 字连续两年入选《湖北省网络文学集》,《电影 芳华 假在哪里》在凤凰网头条发表,《冰雪神农架》获第三届 “中华情” 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其长篇小说《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 “光耀杯” 大赛网络人气奖。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韩玉洪日复一日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与付出,也是他深厚文学功底和才华的有力证明。
韩玉洪的父亲韩庆楚曾是川江新滩上的滩夫,在那急流险滩上挥汗如雨 7 年,以血肉之躯对抗无情的江水,执行拉滩、绞滩、放滩的危险工作,每一步都在生死之间徘徊,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川江历险记。宜昌到重庆的川江段,落差一百多米,轮船和木船要经过几十次绞滩才能到达朝天门,足见川江绞滩人的艰辛与不易。
1956 年,父亲考入重庆轮船公司,襁褓中的韩玉洪,随家迁至宜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韩玉洪从小便对川江航运耳濡目染,那些父亲口中滩夫们与江水搏斗的故事,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也让他对川江航运事业萌生出深厚的情感,这为他后续毅然投身航运事业埋下了种子,仿佛是一种传承的力量,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引领着他走向那波澜壮阔的航运之路。
长大后,韩玉洪追随父辈的脚步,投身于长江航运事业,亲眼见证了川江绞滩站从繁忙的辉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幕,这段经历可谓是一部生动的航运历史记录。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针对船舶实施了军事化管理,在青滩,为加快轮船过滩时间,轮船公司成立了手摇绞滩机,实施绞滩操作,这成为川江非正式的第一个绞滩站点,然而当地滩夫觉得生计受一定的影响,群起而攻之,该站点不久被撤销。随着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当时长江约有 500 艘轮船,其中大型江海轮多数避至香港,其余则转入川江,其中 280 艘大小不一的轮船通过宜昌抵达重庆,若无法顺利进川,则就地炸毁,以沉船阻挡日军进攻。
1938 年 10 月 21 日,汉口航政局在宜昌成立绞滩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在川江航道上,运用机械绞滩技术提高轮船过滩的能力,减少船舶搁浅的风险,使宜昌港口转运大型工业设施或空船上行更为安全顺畅,这标志着川江机械绞滩的历史开端。筹办之初,面临资源紧缺和经费不足的困境,相关负责人上报申请,向邮政储金汇业局借款 1 万元,并从航政局的木船贷款中预拨 3000 元,在宜昌办事处的收入中借垫 2000 元,总计筹集 1.5 万元,用于支付当年的开办费、工程费等相关费用。
1938 年 11 月 1 日,绞滩管理委员会在云阳兴隆滩设立川江第一个人工绞滩站,配备地缆浮筒、钢缆绳等设施,设置大小型铁质绞盘和钢筋混凝土基盘,采取人力推动绞盘对上行船只绞缆过滩,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过滩效率。11 月 11 日,青滩机械绞滩站设立,成为川江航道第一座蒸汽动力机械绞滩站。到 1938 年底,绞滩站相继在川江的青滩、泄滩、东洋子、滚子角、獭洞、牛口、油榨碛、庙基子滩等地设立,极大便利了船舶航行。在重要滩口如青滩(又名新滩),还设有轮船作为工作船,以供滩夫休息,同时轮船上的电报设施也方便了港口和过往轮船的信息沟通。同年 11 月 13 日,“江顺” 号试航川江,从宜昌启航,安抵秭归庙河,此后,招商局组织六大江轮入峡进川,经过绞滩相继顺利抵达重庆水域,创下了 4000 吨大轮在川江航行的纪录。
1939 年 2 月,国民政府交通部正式公布并实施了《试航轮船绞滩纳费数目表》及《木船绞滩纳费标准》,这是川江实行绞滩收费制度的第一个标准。4 月 1 日,川江航道上的第一艘绞滩船泄滩绞机活动座船正式设立。到 1940 年,川江航道共设立了 18 个绞滩站,特别是在新滩和泄滩安装了蒸汽绞机,这些绞机与人力相结合,对上行的木船或轮船进行施绞操作,有效解决了川江滩险的航行障碍,确保了战时物资的快速运输。
韩玉洪回忆,在新滩,江南进行机械绞滩,主要绞轮船,被称为官漕;江北实行人工绞滩或拉滩,主要绞拉木船,被称为民漕。绞滩分船舶自绞、人力绞滩和机械绞滩三种方式。船舶自绞是将缆绳一端固定在船上的绞关上,另一端固定在岸边的石柱上,利用船舶自身的动力盘绞缆绳过滩;人力绞滩则是一群人像推磨一样带动缆绳施绞,一般每个绞关有 10 个手柄,一个手柄配八九个人,虽然绞一艘轮船可能需 100 多人,但绞关运用了杠杆原理,相比拉纤更省力也更安全;机械绞滩则是利用蒸汽机或内燃机动力,为过滩的船舶提供额外的辅助力量,后来,机械绞滩成为川江绞滩的主要方式。
新滩是山体滑坡形成的激流险滩,枯水季节时,在二三里的江面,有 7 米多高的落差,水头犹如从天而降。此时轮、木船下行,需要放滩,轮、木船上行,必定要绞滩,轮、木船无论上滩或下滩,都要拨载,大约要减轻五分之一的重量才行,过滩后,再把减下来的货物装回船上,若装载旅客,基本上要下船走过滩再上船,船舶绞滩要遵守规则,不然则会出事,比如 1942 年 2 月,有艘轮船在三斗坪装运军人和伤员,因急于回川,军人和伤员不听船员劝阻,纷纷拥上轮船,乘客竟达 900 多人,严重超载,开航上驶 20 多公里后,轮船来到秭归青滩绞滩,船长请军人下船走一程,待船舶上滩后再返回船上,但无人理会,甚至还武力威胁船长,无奈,只好超载绞滩,施绞过程中,因轮船负荷太大,船体向左倾斜而侧翻,瞬间沉没,全船仅 100 人左右获救,800 多人葬身江浪中,这起海难死亡人数之多,不仅川江,在中国内河航运史上也属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川江绞滩于 1951 年划归航道部门管理,随着川江航道事业的发展,绞滩面貌焕然一新,逐步告别了人力绞滩和转桩自绞,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总设备能力相当于之前的数百倍。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川江陆续新建了 120 匹马力内燃机绞滩船 19 艘,为适应绞滩站机械负荷忽大忽小的特点,试制成功了液压变距器,保证了施绞安全,绞滩生产力更大释放。
但随着长江三峡蓄水和航道条件的改善,作为川江航道上特有的绞滩随之消失,绞滩船也成了历史。1981 年 5 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一期工程蓄水,著名的青滩、泄滩、崆岭滩等急流滩 21 处、险滩 9 处、单行航道 9 处消失,有 9 个绞滩站被拆除。2003 年 6 月 10 日,三峡蓄水至 135 米,川江航道水位提升,江面拓宽,“高峡出平湖” 变为现实,川江绞滩全部功能丧失,最后的 7 个绞滩站也被拆除,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航道发展的 “绝唱”。
韩玉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那些曾经热闹繁忙的绞滩站,从设立、发展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航运人的故事,他见证的不单单是一种航运方式的兴衰,更是一段波澜壮阔、值得铭记的历史。
韩玉洪的长篇小说《铁血宜昌峡》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以抗日时期宜昌沦陷前后为时代背景,将那段波澜壮阔却又满是沧桑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当时,大量进川逃难人群、进川厂矿设备和出川作战战士、军品辎重拥堵在湘鄂川咽喉宜昌港,情况十分危急复杂。而书中的盐商李德梦参与打通鄂西北盐马古道,成立土家族装卸大队参与大抢运,最终壮烈牺牲,诸多情节都凸显了在那个艰难岁月里,中华儿女为了抗战、为了守护家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铁血宜昌峡》深刻揭露了日军侵华罪行。也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受到了日本律师一濑敬的重视。一濑敬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揭露并起诉细菌战罪行等侵华日军暴行相关工作,从日本战败 50 年后的 1995 年 12 月开始,就直接与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联络,听取他们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赔偿的诉求,为了收集证据、推动相关诉讼,他多次往返中日两地,自费承担期间花销,仅为 “重庆大轰炸” 民间索赔案就往返近 40 趟。韩玉洪与一濑敬在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他们共同为申诉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而努力,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铭记那段惨痛历史,也让日本正视曾经的侵略罪行,给受害者及受害国一个公正的交代,彰显了文学作品承载历史、呼唤正义的社会责任与价值。
韩玉洪在深耕文学创作的同时,也热衷于将自己的所知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他经常会给小学生上导游课,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带着同学们开启一场场知识探索之旅。
在课堂上,他会生动地描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比如长江边那些独特的地貌、四季变化下不同的景致,以及各种有趣的动植物。他会讲述长江的波澜壮阔,从它的源头开始,一路奔腾,流经宜昌这座城市时所承载的故事和记忆,让同学们仿佛能看到一艘艘轮船在江面上穿梭,感受到长江作为母亲河的深厚底蕴。而对于宜昌这座城市,韩玉洪更是如数家珍,他会介绍宜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胜古迹,像三游洞背后的文人轶事,还有古老建筑所蕴含的岁月痕迹等。通过他的讲解,同学们不仅能认识大自然的美好,更能深深喜欢上长江、爱上宜昌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让这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